首页 > 师院要闻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5-10-24 浏览次数:

文学院

深耕素质教育,厚植人文情怀

一、基本情况

文学院其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创办的中文系,现已形成专业布局合理、师资队伍优良、教学资源充沛、特色亮点鲜明的办学体系。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三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获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22年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2023年通过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验收。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5人,博士26人,硕士19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2%,具有硕博学位教师占比87%,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于2024年荣获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近五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3项以“良好”等级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河北省社科成果奖3项。

二、以党建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思政育人新风尚

文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党建为引领,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学院党总支于2022-2023年度获评为校级先进党总支,学生党支部获评为2022年度唐山市“四强四好”基层党组织及2023年度唐山市市直教育系统“四强四好”基层党建示范点。多年来,文学院开展系列党建活动,被长城网-冀云、唐山劳动日报、唐山电视台、唐山广电网、网易唐山等多家校外媒体宣传报道,收获良好的社会反响。

文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课程渗透、实践赋能、成果转化”三维路径,推进“思政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实现专业学习、思政教育与服务地方的深度融通,构建起“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实践育人”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一)构建教学体系,打造特色示范课

学院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流程,形成“课程思政”系统化教学体系,将经典课程融入地域精神,在核心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结合唐山“五种精神”设计教学内容,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愚公移山》外国文学课程《老人与海》等;实践课程设计思政主题,在写作类课程中设置创意写作任务,如开展《给21世纪愚公的一封信》写作实践,让学生结合唐山发展实例(如震后重建、产业转型),阐述对“当代愚公精神”的理解,将思政思考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实现“写作训练+价值塑造”双重目标。

(二)链接地方资源,深化思政认知

学院依托唐山地方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走出去”的实践研学活动,让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现实场景:实地研学浸润精神,定期组织学生赴唐山“五种精神”教育基地(如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通过参观史料展览、聆听抗震故事,直观感受唐山精神的内涵,将专业课程中的精神解读与实地体验结合,强化情感认同与价值共鸣;社会调研聚焦时代主题,围绕“红色文化传承”设计调研项目,如开展“大钊精神于新时代青年的影响及薪火相传”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走访李大钊纪念馆、冀东烈士陵园,结合历史学、社会学知识分析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路径,形成调研报告,既提升专业调研能力,又深化对“红色基因传承”的认知。

(三)创作红色作品,服务地方文化

学院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成果转化结合,通过创作红色文化作品、编演主题剧目,实现“思政表达+专业实践+地方服务”的多重价值,协同地方机构拍摄纪录片《大地震中的唐山人》,用文字与影像记录唐山震后重建中的感人故事,向社会传播唐山精神,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编演红色主题话剧《谍・栈》,获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优秀作品奖;原创情景诗朗诵《跟随大钊足迹》,获教育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成为“专业技能展示+思政主题表达”的典范。

三、以OBE理念为指引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新发展

文学院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贯彻OBE理念,持续完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课程建设强支撑。完善课程目标矩阵,对标毕业要求,细化可观测能力指标,建立“目标-内容-考核”一致性机制,强化案例式、探究式教学应用。

二是专业建设重产出。师范专业与基础教育名师合作,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扩大“双导师制”覆盖范围,推动实践类毕业论文选题占比提升至50%以上,并建立中学需求动态反馈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与区域教育需求精准对接。非师范专业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质量体系促闭环。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机制:评教增加学习成效权重,将学生反思能力纳入督导观测点;评学实施课程目标达成度量化分析,关联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形成“质量监测(课堂/实践/考核)-动态反馈(信息员/教研室/督导)-精准改进(大纲/教法/考核)”闭环,专项监导提升课程支撑度,限期整改薄弱环节。

通过该培养机制,近三年,文学院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92%以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5项;“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13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5项。2024年,文学院四名师范生参加第十三届高校语文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在81所院校的513名本科生、研究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再创历史佳绩。

四、以科研、教研为基石锻造教师团队,拓展教学质量提升新路径

文学院通过打通科研与教研的纽带,以科研思维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积极培育优秀教研成果,并充分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开拓提升教学质量的新途径。组建冀东文化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唐山地方文学与方言研究及冀东古籍整理,出版了《唐山作家论》《滦河作家论》《唐山方言词汇研究》《京津冀方言词汇一体化的过程》《京津冀清代方言词与〈红楼梦〉的关系》等著作,古籍整理作品十余部,其中《史梦兰集》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涧于集>整理》获批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

近年来,文学院教师围绕书法、规范字写作、秘书实务等方面,编写出版一批优质教材,如《庄子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六世纪语文教育史》等。其中,郭万青教授的著作《〈国语〉研究史》入选河北省百项重要社科成果

五、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促进校政企合作,聚焦产教融合新方向

文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高校与地方政府、基础教育学校或地方企业三方协同育人的U-G-S模式。

一是依托公费师范生培养,服务唐山中小学语文教育。文学院自2019年开始招收公费师范生,与唐山市各县区教育局签订用人协议,订单式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已招收公费师范生187名,其中已毕业87名,遍布唐山市15个县区。

二是依托产教融合项目,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2024年完成了“支援阿里电商培训”项目,11名学生参加电商培训项目,为阿里地区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阿里地区人社局发来了表扬信,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文学院将继续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生命线,以深化改革为抓手,以作风建设为保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调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两项重点工作,力争在学科交叉融合和AI赋能方面有所突破,全面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