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明德博学,励志创新
一、党建引领:筑牢教育发展“根”与“魂”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体系为基础、提升能力为关键、规范制度为抓手的“四位一体”党建工作体系,通过实施党建“四大工程”(制度建设工程、铸魂引领工程、实践育人工程、头雁领航工程),提升四力(组织力、凝聚力、引领力、创新力),形成“一名党员一面旗,党建引领促教学”的良好局面,持续推进学院内涵、特色发展。
学院党总支为河北省高校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河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唐山市教育系统“四强四好”基层党组织、“四强四好”基层党组织等基层党建示范点;教师第一党支部为河北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二、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足物理学科特色,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一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获批校级课程思政案例19项,并建立了学院思政案例库。二是完善育人机制,建立“学院—班级—宿舍”育人网络,明确各环节育人职责,形成育人合力。三是丰富育人载体,通过搭建红色寻访平台,擦亮理想信念底色;学科竞赛平台,赋能创新能力培养;科普培育平台,启迪少年科技梦想;志愿服务平台,移动课堂,奉献社会;教育调研平台,研学促教,夯实基础,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政治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同时职业道德、职业核心素养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寻访”社会实践活动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全国三等奖,同时荣获“最具感染力奖”作品,该社会实践活动微视频荣获教育部思政司微视频作品社会实践活动纪实纪录片全国优秀奖。


学院涌现出2个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其中,2021级物理学公费师范生团支部“最具贡献度”全国排名TOP4。2人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其中,张哲源同学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关注和赞扬,并被邀请担任共青团中央“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第七季第八期主持人。2019年12月16日“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专题团课在唐山录制完成并上线,全国1700多万名团员关注观看,被共青团中央、河北共青团和搜狐等多家媒体报道。


三、专业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学院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本科专业体系。一是优化专业布局,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应用物理学专业由材料方向调整为光电检测方向,物理学专业在师范类专业的基础上,招收公费师范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并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化的专业发展格局。二是加强专业认证与建设。2024年,物理学师范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三是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专业调研,根据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例如,在应用物理学专业课程中增设“光电检测技术”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四、课程建设:“五位一体”提升教学质量
学院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一是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加入数智化课程,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二是加快课程建设。依托协同提质项目,聘请南京师范大学罗成林教授和沈阳师范大学杨薇教授共同进行课程建设,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数量不断攀升。学生在华夏杯、格致杯全国大学生讲课大赛共获得一等奖10项,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数字化教学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发线上课程资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录制了16门课程的60节视频课。利用多媒体、智慧教学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人才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提升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构建了“13454”有组织实践育人体系:坚持“一个根本”,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三维一体”育人目标,价值引领、素质养成、能力培养;通过“四轮驱动”,思想引领、专业驱动、链条驱动、基地助力;搭建“五个平台”,即红色寻访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科普培育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和教育调研平台;实现“四个结合”,即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改结合、学创结合。在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互贯通、协同发力,实现实践育人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同时,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政治认同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职业核心素养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搭建五个实践平台,形成了“实践+创新+竞赛”的模式,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均取得了优秀成绩。近年来,学院学子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等国家级荣誉141项;河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河北省金奖、“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省级奖励371项。“闪闪小红星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千校千项”优秀项目、河北省“体验省情,服务群众”实践活动的杰出团队、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等8项荣誉称号,被多家媒体报道。学院实践育人项目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


六、实习实践:搭建“校企校地”协同实践平台
学院高度重视实习实践教学,积极拓展实习实践基地,搭建“校企合作、校地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学院每年组织300余名学生(包括师范生和非师范专业学生)参加实习实践,实习实践单位涵盖中小学、相关企业等多领域。学院2024年共访企拓岗24家,建立生源基地、创业基地各3家,新签订教育实习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各5家。2025年,又访企拓岗40余家,建立就业基地、实习基地7家,新签订科普实践基地3家。例如,建立“教育实习实践基地”,为物理学(师范方向)学生提供教育实习岗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活动等,积累教育教学经验。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签约单位的质量也逐年提高。
七、师资队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通过“引育并举、考核激励”等措施,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一是引育并举:近3年围绕专业发展需求,引进青年博士9人,在职攻读博士2人,访学5人,其中,赴国外访学1人。有效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二是贯彻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督导组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2024年至今,学院青年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奖项4项。三是深化校地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近几年,学院教师2人荣获“河北省师德标兵”;1人荣获“河北省教学名师”;4人荣获“河北省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
八、培养成效:本科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近几年,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院培养的本科生综合素质高,多名毕业生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骨干力量,本科生就业率近年来始终保持在95%以上;二是学生升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学院本科生考研录取率平均达30%。三是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获得国家专利51项;荣获“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发表SCI期刊论文66篇,其中SCI一区论文7篇。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秉持求真求实,崇尚真理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培养方面真做事、做真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