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与法学系
史以明智 法以治国
基本情况
历史学专业始于1958年,1987年增设两年制历史学专业,政教系更名为政史系。2001年开始招收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2003年开设法学专业本科,2019年省内一本招生。2011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入社会科学部,历史学与法学专业组建历史文化与法学系,2012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始招生,2020年历史学专业开始招收公费师范生。历史文化与法学系现有历史学、法学、文化产业管理三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471人。现有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37人(另有校内外聘教师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2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00%,博士研究生11人,在读博士4人。
以学生思政成长为锚点,筑牢价值根基
历史文化与法学系始终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将党的领导全面、深入地融入办学治系的每一个环节与阶段,以系党总支为核心,联动辅导员、专任教师、学生党员干部形成“育人共同体”,构建“辅导员抓日常思想、专任教师融课程思政、学生党员带朋辈成长”的高效联动机制,通过“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双路径,把价值引领贯穿学生学习、实践、生活各环节,让思政工作贴合学生实际,切实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与家国情怀,确保学生思想成长有引导、有支撑。

以学生多元发展为目标,优化成长路径
以各专业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学生职业规划与兴趣特长,在2025级三个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跨学科和跨专业融合课程,打破专业壁垒,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历史学教研室、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历史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中期审核,确定为校级一流学科建设点,进一步夯实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契合学生职业目标。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均超15%,建成50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践平台。2025届毕业论文落实双导师制,超50%选题源自行业一线,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真实问题;制定《促就业创业工作实施办法》,针对性帮扶学生就业创业。

以学生培养质量为导向,强化师资支撑
历史文化与法学系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确保教师以“育人初心”对待学生。2022-2024年,教师获省级教学比赛奖项3项、校级奖项13项,获批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教改立项3项、结项3项,校级立项9项、结项6项。发表核心论文10篇、教研教改论文14篇,学生发表论文7篇;立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联项目5项、市厅级项目39项,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带动学生学习效果优化。2025年,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结项,获批校级科研项目14项,校级思政项目21项。通过“教研成果进课堂”“科研项目带学生”,让学生接触前沿知识、参与实践研究,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科研潜力。

以学生学习体验为核心,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思政案例与真实案例覆盖三个专业所有必修课,案例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职业场景,让学生易理解、能应用。结合冀东地区文化特色编写系列校本教材,并将相关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内容贴近学生地域认知;拥有1门国家级、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校级一流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2025年获批54项校级教学建设项目,通过“优质课程+专项项目”,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选择。

以学生全面成长为根本,搭建成长平台
建立“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班级骨干”四级网格,实现“人头对人头,时空不断档”管理,及时解决学生生活、心理、安全问题,为学生成长筑牢安全底线,让学生能安心学习、专注发展。构建“1+N+X”育人模式,以党史宣讲、法制宣讲为思政阵地,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六进六讲”活动,贴合学生兴趣与专业特色。搭建技能竞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潜力与竞争意识,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三十余项,2025年推荐国家级大创项目2个。

历史文化与法学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化育人”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强基路径,主动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浪潮,紧扣地方特色文化主线,构建起“三化并进”“五链贯通”“数智赋能”的三环传动式综合育人模式,推动党建、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形成“五位一体”育人新格局,让地方特色文化真正浸润学生成长全周期。